再说孔老异同

Posted at: 2007/10/25 – 10:25

本着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原则,我来说一下这个关心这个话题的文献理由。

所谓竹简老子当然是指的郭店的《老子》版本。和今本《老子》不同,郭店本中没有今本中人们所熟知的对于”仁”、”义”、”孝”、”慈”的激烈抨击,和往昔《老子》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截然对立的结论大相径庭。

同时,郭店竹简儒家经典和老子文献的同时出土的本身就说明,在先秦士人同时学习,同时信从儒家学说和老子思想的存在可能性。而儒墨、儒法之间尖锐对立则是文献可征的,这在郭文豪的《十批》中说了不少。

尽管胡适之的《说儒》被钱穆用考据的老法子找出漏洞多多。但他的文化比较思路的开阔显然是钱所不能企及的。他用原始儒家和新兴儒家的演变,老儒和新儒的定位去看待孔老关系,显然可以用来解读新文献所涵的新义。

上世纪几乎一度成为学界定论的”《老子》成书战国”说,自然已没有什么讨论价值了。

这样一来,自然会发觉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(准确的说是《内篇》)对于儒家的态度确实有所区别,重新研究孔老关系很有必要。无论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,还是玄学家”将无同”的话头,恐怕都不是教科书上说的那么简单。如果追究下去,对于《易传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等典籍的再认识都会有所帮助。


Technorati :,,,

Leave a Reply

© 2005-2015 伸伸胳膊伸伸腿 |↑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