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需要“丧家狗”?

Posted at: 2007/05/16 – 00:20

“传统经典的不同读法:李零新书研讨会”阵容强大,盛况空前。根据常例,鲁迅博物馆里的这个”场子”,当是出版方面的营销策划。当然,常例常常是不准的,而且,商业味道也没有什么不好。比起于丹的《论语心得》,李零这本书的推广还差得远。

从天涯发布出来现场实录来看,陈明的不满几乎是脱口而出:

愤青因为对现实有非常多的不满,或者说文革受到刺激–这是他自己的调侃。他用《丧家狗》做这个书名,我觉得作为广告选择也不严肃,虽然封面做了一个诠释,说没有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。”丧家狗”不管怎么定义,非常清楚,是非常不严肃的。

如果说李零可以用”丧家狗”反讽孔子的栖栖惶惶,那么,陈明还之于”愤青”也算得上合适。从初始的意义上来说,”愤青”是个很崇高,很理想的称呼。完全配得上”所有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”的”丧家狗”。

秦晖的几句话非常犀利,尽管对于外行人来说似乎全不相应,像是胡扯。表面很委婉,却是处处打到了李书的痛处:

1.想通过《论语》来定论孔子其人其思,从最基本的文献学上来说,是很成问题。因为《论语》代表不了孔子的思想,并不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。更代表不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基本纲领,《论语》甚至不能说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。当然,秦晖说的比较的委婉。

如果要讲经典,我觉得我们大家也都知道,今天的人们,把《论语》放在六经之上,大概孔子自己也会不高兴。我们都知道孔子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,虽然《论语》也是一部很重要的书,但是宋以前没有人把它当作经典的。一直到宋以后有七经、九经、十三经的说法,《论语》才被列入其中。即使儒家学派当中,《论语》的地位当然也是可以讨论的。

2.儒家思想的立场问题。所谓批判意识,就是对于现实的批判。贵族意识对于王权的地址。这些都要用秦晖的大共同体和小共同体的概念才能解读。并不是简单的训诂问题。

其他的几位,除了刘军宁发挥了其鼓吹当代”文艺复兴”,确是自己的意思,之外的几位哼哼哈哈居多。

从网上书店查询的信息来看,李零这本书似乎销量还不错。为了见识一下,利用中午进餐的事件光顾了本地最大的两家书店。遗憾的是,在以于丹《论语心得》为代表的《论语》方阵周围搜索,李氏的大作皆不见影踪。而于丹以及于丹的反对者们倒是分外显眼。电视机前总有人,一脸严肃的盯着屏幕上于丹说《论语》。看来,出版商的发行渠道很成问题。因为在另一家高校旁的学术书店,我们依旧找不到”丧家狗”的身影。倒是”于丹”们依然占据位置,尽管一旁没有了电视机。

《解毒于丹》、《孔子很生气》之类的于丹衍生图书似乎也得到书店的重点推荐,杨伯峻、南怀瑾之类老面孔也不难找到。逐渐地,我开始明白了。相对于于丹的通俗易懂,杨伯峻的经典权威,李零的《丧家狗》显得不上不下。如果不是《丧家狗》这个名字起的还算是有点冲击力,真是毫无卖点。李零实在算不上一个解读《论语》的上佳人选,无论是在学术,还是营销的角度。

至今没有能找到本《丧家狗》翻翻,从网络上看到的全书前沿和附录文章来看,其立意可说”毫无新意”。并没有丝毫的新颖观点。他的所有说法,诸如孔子不是圣人,只是普通人、孔子到处碰壁如丧家之狗,孔子和弟子们的争吵、还原真实的孔子等等,只要是读过一点五四以来相关图书(如梁启超、顾劼刚、曹聚仁等的相关著作),几乎都是些说烂了的话头。(当然,对于普通读者可能还会有点而新鲜。)我实在看不出严肃读者舍弃杨伯峻而读李零的理由,而对于老道练的读者,直接去读刘宝楠、程树德乃至于杨树达,甚至直接读白文岂不更好?

况且,《丧家狗》的定价似乎也不太厚道,48元实在有点贵了。相对于于丹《论语心得》20元的定价,该书的定价高高在上,挡住了很多普通读者。

逛了一圈书店的意外收获是,看到这本日本人写的《论语故事心解》。比于丹的书来的亲切许多。想轻轻松松了解一下《论语》说了些啥,就看看罢。


Technorati : , , , ,

One Response to “谁需要“丧家狗”?”

  1. 肉牛 says:

    不错的文章,内容龙飞凤舞.

Leave a Reply

© 2005-2015 伸伸胳膊伸伸腿 |↑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