伸伸胳膊伸伸腿{ 儒教徒 | klaas }

想起了章疯子和康圣人

Posted at: 2008/07/20 – 07:37

2008年一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在大喜大悲的面前,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。在这种时候,认真说话不合时宜,随便的随着大溜反倒乖巧。

天灾之下朱学勤的几句话,引来群起围攻;范美忠寻常记录般的随笔,炒成了了不得的论争。原来重要的不是意义,而是意向。董仲舒说天谴,险被下狱,是几千年前的事情。而几千年后的现代学者,命运也好不了多少。东方朔游戏朝堂,反倒左右逢源。可见,这自由主义只能游戏,不能认真。

近来翻阅汪荣祖所著《章康合论》,浮想当年康南海、章炳麟二位巨子,在晚清民初时代政学两界,并为领袖。而今打开教科书,印象却殊途同归,“早年激烈,晚来保守”云云。时人稗官野史之中,一个是狂妄自大的“康圣人”南海先生;一个是“章疯子”太炎祖师。

为什么开时代风气之先的思想者,竟无一例外的成为“落伍者”。到底是他们落伍了,还是我们冒进了?我们想得往往是前者,汪荣祖则更多地想到了后者。

大多数人只记得康圣人的孔教,而全然不记得他老先生大力鼓吹宪政。对于章疯子,人们可能知道就更少了。或许只是恍惚记得鲁迅有这么一位老师,至于祖师爷的那些说文训诂之类的学问,如果不能当饭吃断然不会有人问津。

如今“圣人”已经成了丧家狗,“疯子”成了罪过的借口。到底是要共赴“大同世界”,还是保我国族精神之命脉?似乎早已不关任何人的事情了。要说历史总是在前进,我看至少在今年不适用。

Comments (0)

让过往的文字站起来亮相

Posted at: 2008/05/6 – 08:34

严格说来,刘小枫的《儒教与民族国家》算不上一本新书。就收入其中文章而言,多是旧文。甚至如《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》,早有专书印行。况且与儒教与民族国家《纬书与左派儒教士》一样,尚属草草之作。着迷刘小枫之学思者或许甘之若怡,作为专家之学则未免泛泛。近未出蒙文通、周予同之范围,思路则承胡适之、郭沫若之旧说。更非钱穆、陈垣那种功夫见长的考据。

《王制与大立法者之德》是篇序言与前两者类似,且冬烘的程度不亚于蒋庆,很难想象《拯救与逍遥》的粉丝们会习惯如此诚惶诚恐的语调。倒是《游击队员与中国现代问题》很能调人胃口,刚说完了孔夫子和毛泽东,再看看施密特确实有点“东圣西圣,心同理同”的味道。

至于最后的《密……不透风》,我承认我看不懂,也无所谓懂不懂。

一共五篇大作就是这部文集的全部。哦,还得算上序言。确是有点睛之妙的。声称十年前作者就有做成如是题目的年头。而文末直乎六译老人(廖平)为圣人出世,似乎和蒋庆在《公羊学引论》大尊南海康圣人的劲头没什么两样。

总的说来,这是一部典型的旧作集结的文集。不过,即使你和我一样,早就读过了其中绝大多数的文章,还是有必要摸摸绿油油、凹凸有致的封面和书脊。倒不是矫情,而是刘氏用儒教和民族国家这两个关键词,确实是眼光独到,稳、准、狠。把一篇旧作串联到了近十年思想界大线路之上。让我想起了比卢卡奇的《历史与阶级意识》、蒯因的《从逻辑的观点看》。一个好的意思(书名),就能让过往的文字站起来亮相。

Comments (0)

CJ7的温情

Posted at: 2008/02/13 – 07:24

走入电影院看《长江七号》,绝不是指望再看一次《大话西游》,更不是《逃学威龙》。因为作为导演的周星驰和喜剧明星的周星星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。这一点,由《食神》、《喜剧之王》到《功夫》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。

年少轻狂的周星星早早被捧为星爷,我只当他是混混;而以花白胡渣示人的周大伯成了导演,我觉得他有点意思。

《长江七号》里的温情确实是周星驰电影的新东西。并不是说周以往的电影里没有温情的元素,但这次的父子情深显然不同以往的那种笑料式的煽情,混杂了深沉的悲情和纯真的情素。而这些东西,都是和周星驰一贯的嘲讽戏虐风格格格不入。

原本主持儿童节目起家的周星星,以其漫画式的无厘头耍宝,而闯出一派周氏喜剧电影的风格。但在这部《长江七号》里,我们看到了一部貌似周星驰品牌的正宗儿童片。

不同于流俗之人对于儿童文艺的看轻。好的儿童文艺作品完全无愧于经典名著之列。从《格林童话》到安徒生童话,从《西游记》到张天翼童话,都堪称文学中的精品。

为什么要把这个巧遇可爱外星狗的故事安插在可怜的小狄父子身上?如果小狄出身在某小资家庭,仅凭着星爷的出镜和炫目特技打造的可爱外星狗,影片卖点似乎也已经足够。

对比07年有着不错票房的儿童片《宝葫芦的秘密》,《长江七号》与之貌合神离。宝葫芦和七仔,一个无所不能而手段猥琐,一个本领有限而天真烂漫;王葆一家和小狄父子,新社会的家家富足和时代转型下的边缘人群,对比之强烈,让人怀疑周星驰是不是有意反其道而行之。

张天翼晚年作品《宝葫芦的秘密》,显然不足以代表张氏童话作品的全貌。《大林和小林》、《秃秃大王》、《金鸭帝国》这样的作品,戏虐与残忍,温情和天真的混合相成,在《宝葫芦的秘密》里面是绝对没有的。《大林和小林》里穷苦孩子被奴役盘剥的苦难,《秃秃大王》里恶势力以人为食的嗜血残暴,《金鸭帝国》中的尔虞我诈,是现实也是超越。

Comments (0)

心乱如麻读希罗多德

Posted at: 2007/09/19 – 09:07

台风来袭,天降豪雨。冷水浇头,一日再三。但乱我心者,并非天公。”天道远,人道迩”,心浮气躁只能怪自家定力不足。每日痛饮比尔,倒头便睡。数日不思书本,自觉口臭。

心乱如麻,乱麻如心。五谷尚且不分的现代人何尝知道”麻”为何物?或许就像裤兜里掏出来的那副耳塞,相互缠绕、纠缠不清。麦克莱伦的《马克思传》里记着:伟大导师在百无聊赖的时候,靠读阿庇安、修昔底德的著作以自慰。早年沉寂的鲁迅,似是抄写佛经与方志之类自娱。”旗手”说了,要“少读竟不读‘中国书’”,于是乎追慕导师遗风,欲从希罗多德读起西洋史籍来。谁知希罗多德历史竟然一书难求,坊间早已脱销。商务汉译名著系列按说是书肆中常备,唯独没有王以铸译本的《希罗多德历史》,看来近来销量不错。 (more…)

Comments (0)

谁需要“丧家狗”?

Posted at: 2007/05/16 – 00:20

“传统经典的不同读法:李零新书研讨会”阵容强大,盛况空前。根据常例,鲁迅博物馆里的这个”场子”,当是出版方面的营销策划。当然,常例常常是不准的,而且,商业味道也没有什么不好。比起于丹的《论语心得》,李零这本书的推广还差得远。

从天涯发布出来现场实录来看,陈明的不满几乎是脱口而出:

愤青因为对现实有非常多的不满,或者说文革受到刺激–这是他自己的调侃。他用《丧家狗》做这个书名,我觉得作为广告选择也不严肃,虽然封面做了一个诠释,说没有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。”丧家狗”不管怎么定义,非常清楚,是非常不严肃的。

如果说李零可以用”丧家狗”反讽孔子的栖栖惶惶,那么,陈明还之于”愤青”也算得上合适。从初始的意义上来说,”愤青”是个很崇高,很理想的称呼。完全配得上”所有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”的”丧家狗”。

秦晖的几句话非常犀利,尽管对于外行人来说似乎全不相应,像是胡扯。表面很委婉,却是处处打到了李书的痛处:

1.想通过《论语》来定论孔子其人其思,从最基本的文献学上来说,是很成问题。因为《论语》代表不了孔子的思想,并不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。更代表不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基本纲领,《论语》甚至不能说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。当然,秦晖说的比较的委婉。

如果要讲经典,我觉得我们大家也都知道,今天的人们,把《论语》放在六经之上,大概孔子自己也会不高兴。我们都知道孔子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,虽然《论语》也是一部很重要的书,但是宋以前没有人把它当作经典的。一直到宋以后有七经、九经、十三经的说法,《论语》才被列入其中。即使儒家学派当中,《论语》的地位当然也是可以讨论的。

2.儒家思想的立场问题。所谓批判意识,就是对于现实的批判。贵族意识对于王权的地址。这些都要用秦晖的大共同体和小共同体的概念才能解读。并不是简单的训诂问题。

其他的几位,除了刘军宁发挥了其鼓吹当代”文艺复兴”,确是自己的意思,之外的几位哼哼哈哈居多。

从网上书店查询的信息来看,李零这本书似乎销量还不错。为了见识一下,利用中午进餐的事件光顾了本地最大的两家书店。遗憾的是,在以于丹《论语心得》为代表的《论语》方阵周围搜索,李氏的大作皆不见影踪。而于丹以及于丹的反对者们倒是分外显眼。电视机前总有人,一脸严肃的盯着屏幕上于丹说《论语》。看来,出版商的发行渠道很成问题。因为在另一家高校旁的学术书店,我们依旧找不到”丧家狗”的身影。倒是”于丹”们依然占据位置,尽管一旁没有了电视机。

《解毒于丹》、《孔子很生气》之类的于丹衍生图书似乎也得到书店的重点推荐,杨伯峻、南怀瑾之类老面孔也不难找到。逐渐地,我开始明白了。相对于于丹的通俗易懂,杨伯峻的经典权威,李零的《丧家狗》显得不上不下。如果不是《丧家狗》这个名字起的还算是有点冲击力,真是毫无卖点。李零实在算不上一个解读《论语》的上佳人选,无论是在学术,还是营销的角度。

至今没有能找到本《丧家狗》翻翻,从网络上看到的全书前沿和附录文章来看,其立意可说”毫无新意”。并没有丝毫的新颖观点。他的所有说法,诸如孔子不是圣人,只是普通人、孔子到处碰壁如丧家之狗,孔子和弟子们的争吵、还原真实的孔子等等,只要是读过一点五四以来相关图书(如梁启超、顾劼刚、曹聚仁等的相关著作),几乎都是些说烂了的话头。(当然,对于普通读者可能还会有点而新鲜。)我实在看不出严肃读者舍弃杨伯峻而读李零的理由,而对于老道练的读者,直接去读刘宝楠、程树德乃至于杨树达,甚至直接读白文岂不更好?

况且,《丧家狗》的定价似乎也不太厚道,48元实在有点贵了。相对于于丹《论语心得》20元的定价,该书的定价高高在上,挡住了很多普通读者。

逛了一圈书店的意外收获是,看到这本日本人写的《论语故事心解》。比于丹的书来的亲切许多。想轻轻松松了解一下《论语》说了些啥,就看看罢。


Technorati : , , , ,

Comments (1)

查看旧文 >>    

© 2005-2015 伸伸胳膊伸伸腿 |↑↑